本帖最后由 cisay 于 2009-2-8 22:34 编辑
& C9 f, P$ F, k7 ], Y- |! P
I5 L' d8 M3 S6 z, P/ S1 v& Q, z! E曾经有一个年轻人,怀着想要做文学青年的梦想,买了好多书回家。可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艰辛,年轻人完全没有事件去看这些书。一直等到年轻人结婚生子之后,他把这些还是完全崭新的书籍交给了他的女儿,于是这位小萝莉就开始了古典文学之旅。* K2 k' i r0 F0 z0 s' E
(咳咳,以上基本是我YY的内容,不过关于书的来历是真的 XD)
O5 h# ~5 B5 F, X7 p. {* _3 v* w: V5 L: j
那个……其实我最早的红楼启蒙,是因为外婆喜欢听越剧,家里总是放着越剧《红楼梦》的磁带,听得多了也就会唱几句,小时候还被家长们拿来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。
$ U$ l G& @) z. H 第一次看《红楼梦》是小学两年级,基本看书是认字而已,至于对于内容,似乎完全没有感想。好在我看的版本里面有很多注解,因此那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红楼中说写到的各种器皿万物、奇珍异宝,觉得简直就像是童话世界一样的生活。
( I. Y, R& ~' e# i- ] 再大一些,懂得看一些剧情了,开始看贾家的兴衰,红楼女儿们的生活,贾宝玉的富贵闲人生活。那个时期基本对《红楼梦》中的诗歌采取略过,觉得与正文无关紧要,那些有趣的剧情才是吸引我的地方。" Z; y5 I8 V9 A3 J
领悟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,那已经是上初中的之后的事情了。觉得那样的爱情非常纯洁,是理想中的,最爱宝玉那句“我们一桌吃饭,一床睡,从小一起长大”(越剧的戏词),那是多么美好的青梅竹马。6 ]9 z3 S5 G) P- j
高中以后,终于看懂了文字后的“潜内容”,多少有些黑暗的感觉……也不多说了。
4 r, J2 i9 |4 l+ n+ R( L$ i8 }1 G9 L) a3 Y) s
曾经看到过说,红学世界上唯一能和莎士比亚作品研究想媲美的,而且莎士比亚有那么多作品,而红学就只有一部《红楼梦》。真正对红学感兴趣,是因为看了刘心武在《百家讲坛》的演说,之前没有接触过红学,第一次听的时候完全就被震惊了。还有这么一种读《红楼梦》的方法。那时候大学课程比较空闲,我几乎把图书馆所有关于红学的书都看了一遍,不过现在唯一能记住的两位也就是周汝昌先生和刘心武而已。# j6 m( r: }) d! q }; h3 Q3 x" k' Y/ {
周汝昌先生的许多观点,我个人观点,是比较认同的。依据充足,推断合情合理,而且和前八十回也很吻合。他对于后四十回内容的推断,我看完之后觉得可信度非常高。相比之下,刘心武的观点,乍听之下觉得有趣,挺多了就觉得这位先生钻牛角尖了,把红楼完全和政治、清史重叠起来,许多地方就显得牵强附会了。% d6 G4 y) }% n) B8 |7 c% |& ~" @9 [
5 Q$ R& I* M$ G. a (以下内容部分引用网络资料), P; I6 b7 P" R. R- V
说到红学,就不得不提起脂砚斋,有红学家说,脂砚斋算得上是最早的红学家。红学有评点、评论、题咏、索隐、考证等流派,又以胡适的《红楼梦考证》的出现为界,分为新旧两派。胡适的宝贝书就是脂批,被后世红学家奉为圣经。后世的红学家们,从这字里行间的蝇头小楷中不断挖掘,写出了一部部红学著作。
$ j+ C6 e$ S& W- \6 K" E6 E3 I7 @) v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,有胡适开创的用干支年份命名,如甲戌本、己卯本;也有用收藏印鉴命名的,比如藤本、金本等;又有按发现地点命名的,例如蒙府本;各种命名方法中有重叠的。各版本之间的个别语句差异,或者是批本上批语的不同,都是红学家们研究的重点。
* _' {, s' |4 L$ z. o2 c3 v举例说明:如甲戌本:此本第一回,较别本多出429字,而且揆诸文理,别本当属漏抄。此本中韵脂批,亦为研究红学的重要资料。如“壬午除夕,书未成,芹为泪尽而逝。”又如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……因命芹溪删去。”透露了此书原构思中的重要情节。
0 O5 h4 [7 A, x# @$ N- }: d/ `; g; o 周汝昌的红学研究,我印象最深的,就是他的史湘云情节。因麒麟伏白首双星,第三十一回的后半句买下了这个伏笔。拾麒麟,阴阳论,既然万物都有阴阳,那湘云手中的麒麟,就自然与宝玉的那只配上了对。脂批有写: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,正此麒麟也。提纲伏于此回中,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。
! @9 ?) |) U( I' ]! q5 H! Q7 W9 e1 l* ?9 o- ?* E; ^! [9 N
湘云的判词: ' F9 F. i% @' q
富贵又何为?襁褓之间父母违。展眼吊斜晖,湘江水逝楚云飞。5 C% ?$ r h/ w% ~
! N. N! e# L( z, Q |( U% M: | 乐中悲+ U) q: E0 W& ~( n; G
襁褓中,父母叹双亡。纵居那绮罗丛,谁知娇养?幸生来,英豪阔大宽宏量,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。好一似,霁月光风耀玉堂。厮配得才貌仙郎,博得个地久天长。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,终究是云散高唐,水涸湘江。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,何必枉悲伤?
5 y0 |" b _) p: I: I( n4 S) T8 I' Z* H: t6 s
判词和红楼曲中,都暗示史湘云虽然生在史侯家,可自小父母双亡,身世可怜。好容易觅得如意郎君,最后不过是镜中月,水中花,一场空梦而已。4 @! x; D) M9 Q1 E' {* Q# [
周先生认为,史湘云先是嫁给了翩翩公子卫若兰,但是不久卫若兰就病逝了。四大家族又都破灭,史湘云作为罪臣之后,大多也是没有多少好日子过的。最后流落街头,成为乞丐,与宝玉相遇,终是做了一对平凡夫妻。
1 ` x6 V1 A5 Q' y 虽然不少人对这个观点也是持否定态度,我的观点,这整个逻辑还是比较顺情顺理的,虽然中间宝玉手上的麒麟辗转到了卫若兰手中,但最后湘云还是凭着麒麟找到了宝玉,并且最终白首偕老。9 ^3 k0 G6 Y- [
(咳咳,发觉变成了红学资料收集,转回感想。)
t$ j; q$ I. A
/ h3 p/ |! I# Y# y3 y8 d3 \ 《红楼梦》给我最大的感想是,这是一部每次看都会有不同感受的惊世著作。随着心境,年龄,感悟的不同,读同样的文字能够找出不同的内容。读红楼应该作为一件一生的课程,不时拿出来翻翻,绝对会有领悟。! y P0 a8 I, E" R0 n1 K, @; M9 P
(今天写不动了……看改天有感想再修改) |